第六百六十四章 进入明与解脱的境界之中


第六百六十四章 进入明与解脱的境界之中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沙只城的安阇那鹿苑,有一天,外教修行人库达利亚来到佛陀的住所,他与佛陀互相问候后,就在一旁坐下,库达利亚对佛陀说:“乔达摩,我经常出席各种修行人聚集的活动,我经常参加各种修行团体举行的说法大会,我发现很多不同教派的修行人,他们说的法大部分都是想要救助、帮助世间人或众生解除烦恼和痛苦的法,他们说的法大部分都是劝人断恶修善,劝人不做恶事,只做善事的法。但是有个不好的现象,就是虽然他们说的这些法出发点是好的,可是这些说法的人,他们都想试图说服别人只接受自己的法,他们总是想在辩论大会上赢得大众的认可,总是想表明他们自己的法是最好的法,其他教派的法无法与他们的法相提并论,其他教派的法与他们的法相比差很远,总是想让别人放弃自己的法,只接受他们的法。而且这些不同的教派,他们会用不同的方法与辩论手法,去打击、贬低、谴责、批评其他教派的教义,总是认为自己所在教派的教义是世间最好的。

乔达摩,你对这些教派修行人的行为有什么看法呢?你说法,是出于什么目的呢?是为了获得什么好处和利益呢?”

佛陀说:“库达利亚!如来安住在明与解脱的境界之中,如来为世间人与众生说法是为了让他们也安住在明与解脱的境界之中。

什么是明呢?就是明白如来所说的正法,开启了智慧;明白善法是什么,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不会沉迷在各种欲望之中,不会被贪欲、渴爱、愤怒、愚痴等等烦恼包围、束缚捆绑,不会由执着「我」而生起念想、见解、思想,简单的说:明就是有智慧,「智慧光明」。

解脱的境界是什么呢?不执着和挂念眼睛与看见的物质事物,耳朵与听到的声音,鼻子与闻到的气味,舌头与尝到的味道,身体与触摸感觉到的触觉、领纳到的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内心与想到的念想、思想、见解,从眼睛与物质事物,耳朵与声音,鼻子与气味,舌头与味道,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中彻底的解脱出来。

熄灭、停止生死轮回(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解除一切的束缚与捆绑。

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证悟解脱的果位,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清净境界。”

外教修行人库达利亚说:“乔达摩尊师,修行什么法,才能安住于明与解脱的境界之中呢?”

佛陀说:“库达利亚!修习七觉支(七觉支解释,见第六百六十一章),经常修习七觉支就能进入明与解脱的境界之中。”

外教修行人库达利亚说:“乔达摩尊师,那么修行什么法,才能圆满完成七觉支的修行呢?”

佛陀说:“库达利亚!修习四念住(四念住解释,见第二百七十八章),经常修习四念住就能圆满完成七觉支的修行。”

外教修行人库达利亚说:“乔达摩尊师,修行什么法,才能圆满完成四念住的修行呢?”

佛陀说:“库达利亚!修习三善行,经常修习三善行,就能圆满完成四念住的修行。

什么是三善行呢?简单的说就是:生起善行、善语、善念;身体做善的行为,口说善的言语,内心生起善的念想。”

外教修行人库达利亚说:“乔达摩尊师,那么修行什么法,才能圆满完成三善行的修行呢?”

佛陀说:“库达利亚!当六根被自制、管束、约束的时候,当六根受持戒律的时候,就能圆满完成三善行的修行。

什么是六根呢?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

库达利亚!自制、管束、约束六根是如何圆满完成三善行的修行的呢?

当修行人眼睛看见令人满意、称心、中意、合意、顺心的物质事物后,不贪求、不贪爱、不欢喜、不欣喜,不生起贪欲、渴爱,那么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就不会胡作非为,他们的内心就不会胡思乱想,清净的境界在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中就有坚实、稳固的立足点,就如同脚踏在大地上有立足点,那种平稳、安宁、踏实的感觉一样。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处于安稳、平静、安宁的状态之中,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安住在清净安宁的境界之中,他们能获得彻底的解脱。

当修行人眼睛看见令人不满、失望、失意、别扭、不合意的物质事物后,不气馁、不丧气、不灰心、不消沉,他们的内心不被这些消极的情绪和心态影响,他们的内心不集中专注在这些消极的情绪和心态上,没有哀伤、悲哀、悲伤、沮丧,没有对自己或别人的恶意、敌意、歹心,没有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恶意,那么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就不会胡作非为,他们的内心就不会胡思乱想,清净的境界在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中就有坚实、稳固的立足点,就如同脚踏在大地上有立足点,那种平稳、安宁、踏实的感觉一样。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处于安稳、平静、安宁的状态之中,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安住在清净安宁的境界之中,他们能获得彻底的解脱。

当修行人耳朵听到令人满意、称心、中意、合意、顺心的声音后,不贪求、不贪爱、不欢喜、不欣喜,不生起贪欲、渴爱,那么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就不会胡作非为,他们的内心就不会胡思乱想,清净的境界在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中就有坚实、稳固的立足点,就如同脚踏在大地上有立足点,那种平稳、安宁、踏实的感觉一样。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处于安稳、平静、安宁的状态之中,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安住在清净安宁的境界之中,他们能获得彻底的解脱。

当修行人耳朵听到令人不满、失望、失意、别扭、不合意的声音后,不气馁、不丧气、不灰心、不消沉,他们的内心不被这些消极的情绪和心态影响,他们的内心不集中专注在这些消极的情绪和心态上,没有哀伤、悲哀、悲伤、沮丧,没有对自己或别人的恶意、敌意、歹心,没有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恶意,那么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就不会胡作非为,他们的内心就不会胡思乱想,清净的境界在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中就有坚实、稳固的立足点,就如同脚踏在大地上有立足点,那种平稳、安宁、踏实的感觉一样。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处于安稳、平静、安宁的状态之中,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安住在清净安宁的境界之中,他们能获得彻底的解脱。

当修行人鼻子闻到令人满意、称心、中意、合意、顺心的气味后,不贪求、不贪爱、不欢喜、不欣喜,不生起贪欲、渴爱,那么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就不会胡作非为,他们的内心就不会胡思乱想,清净的境界在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中就有坚实、稳固的立足点,就如同脚踏在大地上有立足点,那种平稳、安宁、踏实的感觉一样。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处于安稳、平静、安宁的状态之中,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安住在清净安宁的境界之中,他们能获得彻底的解脱。

当修行人鼻子闻到令人不满、失望、失意、别扭、不合意的气味后,不气馁、不丧气、不灰心、不消沉,他们的内心不被这些消极的情绪和心态影响,他们的内心不集中专注在这些消极的情绪和心态上,没有哀伤、悲哀、悲伤、沮丧,没有对自己或别人的恶意、敌意、歹心,没有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恶意,那么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就不会胡作非为,他们的内心就不会胡思乱想,清净的境界在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中就有坚实、稳固的立足点,就如同脚踏在大地上有立足点,那种平稳、安宁、踏实的感觉一样。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处于安稳、平静、安宁的状态之中,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安住在清净安宁的境界之中,他们能获得彻底的解脱。

当修行人舌头尝到令人满意、称心、中意、合意、顺心的味道后,不贪求、不贪爱、不欢喜、不欣喜,不生起贪欲、渴爱,那么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就不会胡作非为,他们的内心就不会胡思乱想,清净的境界在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中就有坚实、稳固的立足点,就如同脚踏在大地上有立足点,那种平稳、安宁、踏实的感觉一样。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处于安稳、平静、安宁的状态之中,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安住在清净安宁的境界之中,他们能获得彻底的解脱。

当修行人舌头尝到令人不满、失望、失意、别扭、不合意的味道后,不气馁、不丧气、不灰心、不消沉,他们的内心不被这些消极的情绪和心态影响,他们的内心不集中专注在这些消极的情绪和心态上,没有哀伤、悲哀、悲伤、沮丧,没有对自己或别人的恶意、敌意、歹心,没有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恶意,那么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就不会胡作非为,他们的内心就不会胡思乱想,清净的境界在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中就有坚实、稳固的立足点,就如同脚踏在大地上有立足点,那种平稳、安宁、踏实的感觉一样。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处于安稳、平静、安宁的状态之中,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安住在清净安宁的境界之中,他们能获得彻底的解脱。

当修行人身体触摸感觉到,或领纳到令人满意、称心、中意、合意、顺心的触觉,或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后,不贪求、不贪爱、不欢喜、不欣喜,不生起贪欲、渴爱,那么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就不会胡作非为,他们的内心就不会胡思乱想,清净的境界在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中就有坚实、稳固的立足点,就如同脚踏在大地上有立足点,那种平稳、安宁、踏实的感觉一样。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处于安稳、平静、安宁的状态之中,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安住在清净安宁的境界之中,他们能获得彻底的解脱。

当修行人身体触摸感觉到,或领纳到令人不满、失望、失意、别扭、不合意的触觉,或环境变化感觉后,不气馁、不丧气、不灰心、不消沉,他们的内心不被这些消极的情绪和心态影响,他们的内心不集中专注在这些消极的情绪和心态上,没有哀伤、悲哀、悲伤、沮丧,没有对自己或别人的恶意、敌意、歹心,没有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恶意,那么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就不会胡作非为,他们的内心就不会胡思乱想,清净的境界在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中就有坚实、稳固的立足点,就如同脚踏在大地上有立足点,那种平稳、安宁、踏实的感觉一样。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处于安稳、平静、安宁的状态之中,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安住在清净安宁的境界之中,他们能获得彻底的解脱。

当修行人内心想到令人满意、称心、中意、合意、顺心的念想、见解、思想后,不贪求、不贪爱、不欢喜、不欣喜,不生起贪欲、渴爱,那么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就不会胡作非为,他们的内心就不会胡思乱想,清净的境界在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中就有坚实、稳固的立足点,就如同脚踏在大地上有立足点,那种平稳、安宁、踏实的感觉一样。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处于安稳、平静、安宁的状态之中,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安住在清净安宁的境界之中,他们能获得彻底的解脱。

当修行人内心想到令人不满、失望、失意、别扭、不合意的念想、见解、思想后,不气馁、不丧气、不灰心、不消沉,他们的内心不被这些消极的情绪和心态影响,他们的内心不集中专注在这些消极的情绪和心态上,没有哀伤、悲哀、悲伤、沮丧,没有对自己或别人的恶意、敌意、歹心,没有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恶意,那么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就不会胡作非为,他们的内心就不会胡思乱想,清净的境界在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中就有坚实、稳固的立足点,就如同脚踏在大地上有立足点,那种平稳、安宁、踏实的感觉一样。这些修行人,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处于安稳、平静、安宁的状态之中,他们的身体与内心会安住在清净安宁的境界之中,他们能获得彻底的解脱。

库达利亚!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这六根这样被自制、管束、约束的时候,当六根这样去修习,去经常修习的时候,就能圆满完成三善行的修行。三善行就是这样圆满完成修行的。

库达利亚!修习三善行是如何圆满完成四念住的修行的呢(四念住解释,见第二百七十八章)?

库达利亚!修行人身体不做恶的行为,不做恶事,转而做善的行为,做善事,身体除灭恶的行为,生起善的行为,持之以恒修习身体做善行的行为;

口不说恶的言语,不说恶语,转而说善的言语,说善语,口除灭恶的言语,生起善的言语,持之以恒修习口说善语的行为;

内心不生起恶的念想、见解、思想,不生恶念,转而生起善的念想、见解、思想,生起善念,内心除灭恶的念想、见解、思想,生起善的念想、见解、思想,持之以恒修习内心生善念的行为。

库达利亚!当这样去修习三善行,这样去经常修习三善修行的时候,就能最终圆满完成四念住的修行。四念住就是这样圆满完成修行的。

库达利亚!修习四念住是如何圆满完成七觉支的修行的呢?

修行人内心集中专注在身体、念想、感受、某种对象上,建立起对身体、念想、感受、某种对象的深切注意。要注意,是其中任意一种,而不是全部,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身体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念想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感受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某种对象上。建立起对身体的深切注意,或者建立起对念想的深切注意,或者建立起对感受的深切注意,或者建立起对某种对象的深切注意。是其中任意一种,而不是全部都去集中关注。

这些也被称为: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库达利亚!现在如来通过一些例子来解说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身念住」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身体的行为上,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呼吸上,数呼吸的次数,建立对呼吸的深切注意。又比如:来回在同一条路径、道路上行走,内心集中专注在走路的行为上,数来回行走的次数,建立对行走的深切注意。用这种对身体行为的集中专注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用对身体行为的深切注意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通过对身体行为的集中专注,通过对身体行为的深切注意,内心不再去想那些会让自己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事物或事情,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这就是身念住。

简单的说身念住就是:通过集中专注身体行为,通过对身体行为的深切注意,替换掉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

「受念住」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感受上,比如呼吸的时候,内心集中专注在吸气时,冰冷的气体进入身体的感受,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呼气时,温暖的气体呼出身体的感受,建立对冰冷气体感受的深切注意,或者建立对温暖气体感受的深切注意。又比如:来回在同一条路径、道路上行走,内心集中专注在脚底板踩在地面上的感受,脚底板的感受是踩在平坦道路上那种高低平等、平整的感受,还是踩在崎岖山路上那种高低不平、凹凸的感受,建立对脚底板接触地面感受的深切注意。用这种对感受的集中专注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用对感受的深切注意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通过对感受的集中专注,通过对感受的深切注意,内心不再去想那些会让自己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事物或事情,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这就是受念住。

简单的说受念住就是:通过集中专注感受,通过对感受的深切注意,替换掉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

「心念住」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念想、思想、见解上,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对无常的观想上,建立对无常的深切注意。

什么是对无常的观想呢?就是观想:「世间一切的事物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我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也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我的物质身体会生病、衰老、死亡;我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会消退、消失。我拥有的物质事物也会破损、衰败、灭亡、消失,我也无法永远的拥有物质事物,我也会失去物质事物。

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会丧失功能,会衰败、坏灭。」这就是无常的观想。用这种对念想、思想、见解的集中专注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用对念想、思想、见解的深切注意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通过对念想、思想、见解的集中专注,通过对念想、思想、见解的深切注意,内心不再去想那些会让自己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事物或事情,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这就是心念住。

简单的说心念住就是:通过集中专注念想、思想、见解,通过对念想、思想、见解的深切注意,替换掉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

「法念住」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某种对象上,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江河流水上,建立对江河流水的深切注意。又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森林、树木上,建立对森林、树木的深切注意。用这种对某种对象的集中专注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用对某种对象的深切注意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通过对某种对象的集中专注,通过对某种对象的深切注意,内心不再去想那些会让自己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事物或事情,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这就是法念住。

简单的说法念住就是:通过集中专注某种对象,通过对某种对象的深切注意,替换掉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

库达利亚!当这样去修习四念住,这样去经常修习四念住的时候,就能最终圆满完成七觉支的修行。七觉支就是这样圆满完成修行的。

库达利亚!修习七觉支是如何进入明与解脱的境界的呢?

修行人依靠止与观的修行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止与观解释:见第六百一十四章),圆满的完成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的修行。

库达利亚!当这样去修习七觉支,这样去经常修习七觉支的时候,就能最终进入明与解脱的境界。”

佛陀这样对外教修行人库达利亚说法后,外教修行人感动的说到:“尊师、大德、尊敬的老师,您说的太好了,您说的太妙了,我从来都没有听过如此精妙绝伦的说法,您所说的法犹如将歪斜的东西扶正,将隐藏的东西显现出来,将深奥的义理,浅显易懂的讲说出来,给迷路的人指出正确的道路,在黑暗中点燃火把,让人能够看见周围的事物,避免行走的时候摔倒。尊师、大德、尊敬的老师,您所说的其他法也是这样的吧,尊师、大德、尊敬的老师,请您让我皈依您,皈依您的正法,皈依您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吧,我愿意从今天开始,终生都按着您所说的正法去修行,我愿意终生都成为您的在家修行弟子。”

佛陀点头接受了库达利亚的皈依,并将手放在他的头顶上加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