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六章 修习四种禅灭尽五上分结


第八百七十六章 修习四种禅灭尽五上分结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有五种上分结,什么是上分结呢?就是陷入色界、无色界中生起的烦恼,为什么会称为「上」呢?因为色界、无色界的境界在欲界之上(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解释,见第六百五十七章),色界、无色界所处的境界比欲界的境界高,所以要用「上」来形容。

有哪五种上分结呢?有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这五种上分结。

什么是色贪呢?执着物质事物,贪爱物质事物,由物质事物生起贪欲、渴爱,这就叫做色贪。

什么是无色贪呢?执着无色界中由禅定产生的清净境界,贪爱无色界中由禅定产生的清净境界,对无色界中由禅定产生的清净境界生起贪欲、渴爱,就叫做无色贪。

什么是禅定呢?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对象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清净的念想上,让内心平静、安宁、清净,让内心不混乱、不散乱、不胡思乱想,让内心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这就叫做禅定。也就是说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对象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清净的念想上就叫做「禅」,让内心不散乱、不混乱、不胡思乱想,让内心平静、安宁、清净,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就叫做「定」。

什么是「慢」呢?「慢」就是对自己的执着。

不比别人好,不比别人强,不比别人优秀却认为自己比别人好,比别人强,比别人优秀就叫「过慢」;

比别人好,比别人强,比别人优秀,但是骄傲自大就叫「慢过慢」;

执着和挂念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认为「我」就是由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构成的,认为「我」就是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认为「我」拥有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然而实际上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是由各种条件生起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满足一定的条件就会生起、出现、发展,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满足一定的条件也会衰败、消退、灭没,无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完全相同的状态。没有永恒保持不变、永远存在的「我」。这个「我」是随着各种条件变化的。执着和挂念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认为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是「我」,认为「我」拥有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叫做「我慢」。

没有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没有证悟解脱的果位,没有进入涅槃的清净境界,却自认为已经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已经证悟解脱的果位,已经进入涅槃的清净境界,就叫做「增上慢」。

比别人好,比别人强,比别人优秀,比别人尊贵,却认为自己比别人差,比别人弱,比别人低劣,比别人卑微,就叫做「卑慢」。

自己的道德不高尚,品行不高洁,却自认为自己道德高尚,品行高洁,就叫做「邪慢」。

什么是掉举呢?就是心浮气躁,内心混乱、散乱、胡思乱想。

什么是无明呢?就是不明白出生在世间有生命的众生都是很痛苦的,不明白痛苦的根源是贪爱,不明白要灭尽痛苦就要先灭尽贪爱,不明白要灭尽贪爱就要修习八正道(八正道解释,见第五百八十九章),不明白苦集灭道四圣谛,没有真实的智慧,沉迷于各种欲望之中,被各种烦恼和痛苦束缚捆绑不得解脱就叫做「无明」。简单的说:无明就是无智、无知,不明白善法、正法、解脱法,没有开启智慧。

比丘们,这就是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这五种上分结的法义。

比丘们,为了直接体会和领悟五种「上分结」,为了彻底完全的明白和理解五种「上分结」,为了舍离、除灭、灭尽五种「上分结」,就应该去修习四种禅,是哪四种禅呢?即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比丘们,远离欲望,舍离不善法后,就能进入有寻、有伺,隔离痛苦,生起喜乐的清净境界之中,在这种清净境界中还会对外界的事物有细微的分别、区别,这样的清净境界就是初禅。

比丘们,什么是有寻、有伺呢?什么是寻、伺呢?就是进入初禅境界的时候,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不会产生贪欲和喜怒哀乐情绪的清净事物上,由此替换掉贪欲、渴爱等等烦恼和痛苦。比如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呼吸的次数上,数吸气的次数,或者数呼气的次数。比丘们,注意不是同时数吸气和呼气,而是在数呼气和数吸气这两中行为中选择任意一种。或者数呼气,或者数吸气,如果两个都计数反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又比如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对一片树叶的观察上,除了对这片树叶的关注不再想其他的事情。

有寻、有伺就是需要用集中专注某种清净事物的方法来转移注意力,转移什么注意力呢?转移对贪欲、渴爱等等烦恼和痛苦的注意力。简单的说有寻、有伺就是:要用注意力集中专注的修行方法。

那么「寻」与「伺」又有什么区别呢?「寻」注意力集中专注的范围要大一点。「伺」注意力集中专注的范围要小一点。比如:注意力不仅集中专注在对一片树叶的观察上,还集中专注在对树叶上水滴的观察,这就集中专注在了两个事物上,一个事物是树叶,一个事物是水滴,这就被称为「寻」,如果只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树叶上,只集中专注一个事物那就是「伺」。

「寻」与「伺」的区别就在于注意力集中专注的范围上,范围大的称为「寻」,范围小的称为「伺」。

比丘们,进入初禅境界后,平息「寻」与「伺」,平息集中专注的事物,平息对外界事物细微的分别、区别。不再分别、区别外界的事物,将内心安住在一处,安住在一境,不散乱,由此进入注意力不专注事物,内心平静、安宁、清净的境界之中,在这个内心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中会生起清净的喜乐,这样的清净境界就是二禅。

比丘们,进入二禅后,远离喜乐的感受,这种喜乐的感受是由身体与外界事物生起的快乐、喜悦、欢喜感受,是由物质事物生起的快乐、喜悦、欢喜感受,内心归于平静、宁静,保持修行的正念正知(正知、正念解释,见第七百六十六章),不忘失修行的正知正念,进入清净的境界,这样的清净境界就是三禅。

比丘们,进入三禅后,灭尽快乐、痛苦、忧愁、喜悦等等喜怒哀乐的感受,进入不苦不乐的清净境界。平静、宁静的境界布满内心,内心安住在念想纯净、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什么是念想纯净、纯一的清净境界呢?就是内心的注意力只集中专注在清净、宁静这种单一的念想上。念想单一、纯正,这样的清净境界就是四禅。

比丘们,这就是四禅的法义。

比丘们,为了直接体会和领悟五种「上分结」,为了彻底完全的明白和理解五种「上分结」,为了舍离、除灭、灭尽五种「上分结」,就应该去修习四种禅,就应该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修习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四种禅。”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