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章 食物滋养身体的比喻


第六百六十章 食物滋养身体的比喻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要吃食物、要吃东西才能生存,身体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指标;要吃食物、要吃东西身体的新陈代谢才能正常的运行下去;如果不吃东西,不吃食物就会饥饿难耐,就无法生存下去,身体健康就会遭到损害,身体就无法长时间的存续发展,身体就无法保持正常的生理指标,身体的新陈代谢就会混乱不堪,最后导致死亡。简单的说:身体要靠吃食物、吃东西维持下去,不吃食物,不吃东西身体就无法维持下去,就无法生存下去。

同样的道理,五盖也是依靠食物存在发展的(五盖解释,见第六百五十五章),五盖也是建立在食物的基础上的,离开食物五盖也没有立足点,离开食物五盖也没有存在的条件,比丘们,如来在这里说的食物是一种比喻,比喻的是五盖存在发展的条件。

比丘们,让五盖存在发展的食物是什么呢?让五盖存在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

对还没有生起的贪欲,对已经生起并且逐渐增加、扩大的贪欲来说,什么是它们的食物呢?什么是让它们生起、增加、扩大的条件呢?有吸引力的特征、标记存在内心中,有漂亮美丽的特征、标记存在内心中,有吸引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这五种感官的特征、标记存在内心之中。一旦内心集中专注在这些有吸引力的事物事情上,就会让没有生起的贪欲生起,就会让已经生起的贪欲增加、扩大,比如有一个人,他非常喜欢美女,美女对他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当他没有看见美女的时候,他可能暂时不会去想美女,但是喜欢美女的贪欲潜藏在他的内心之中。一旦他看见美女后,他的眼睛就会被美女吸引,他的内心就会浮现出美女的形象,他的内心就会集中专注在对美女的幻想之中,他就会由此胡思乱想、想入非非。因此,比丘们,如来说:内心经常集中专注在有吸引力的事物事情上,就是贪欲生起、增加、扩大的食物,就是贪欲生起、增加、扩大的条件。

比丘们,对还没有生起的瞋恚,对已经生起并且逐渐增加、扩大的瞋恚来说,什么是它们的食物呢?什么是让它们生起、增加、扩大的条件呢?什么是瞋恚呢?瞋恚就是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对别人或者自己心怀恶意。有厌恶、讨厌的特征、标记存在内心中,有憎恨、厌烦的特征、标记存在内心中,有让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这五种感官厌恶、讨厌、排斥的特征、标记存在内心之中。一旦内心集中专注在这些厌恶、讨厌、憎恨的事物事情上,就会让没有生起的瞋恚生起,就会让已经生起的瞋恚增加、扩大,比如有一个人,他非常厌恶、讨厌、憎恨丑女,当他没有看见丑女的时候,他可能暂时不会去想丑女,但是讨厌丑女的情绪潜藏在他的内心之中。一旦他看见丑女后,他的眼睛就会被丑女的形象充满、包围,他的内心就会浮现出丑女的形象,他的内心就会陷入对丑女厌恶、讨厌、厌烦的状态之中,因此,比丘们,如来说:内心经常集中专注在厌恶、讨厌、憎恨、厌烦的事物事情上,就是瞋恚生起、增加、扩大的食物,就是瞋恚生起、增加、扩大的条件。

对还没有生起的昏沉睡眠,对已经生起并且逐渐增加、扩大的昏沉睡眠来说,什么是它们的食物呢?什么是让它们生起、增加、扩大的条件呢?

什么是昏沉睡眠呢?昏沉睡眠是一种比喻,比喻的是沉迷的状态,陷入沉迷的状态之中如同昏沉熟睡一样。对某一种境界、状态入迷、沉醉、着迷、迷恋、陶醉就叫做昏沉睡眠。

有沉迷、入迷、沉醉、着迷、迷恋、陶醉的特征、标记存在内心中,有让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这五种感官沉迷、入迷、沉醉、着迷、迷恋、陶醉的特征、标记存在内心之中。一旦内心集中专注在这些让自己沉迷、入迷、沉醉、着迷、迷恋、陶醉的事物事情上,就会让没有生起的昏沉睡眠生起,就会让已经生起的昏沉睡眠增加、扩大,比如有一个人,他非常喜欢喝酒,当他没有喝酒的时候,他可能暂时不会去想喝酒这件事情,但是喜欢喝酒的习惯、习气潜藏在他的内心之中。一旦他看见酒后,他的眼睛就会被酒吸引,他的内心就会浮现出喝酒时的畅快感觉,他的内心就会集中专注在对喝酒状态的幻想之中,他就会沉迷在喝酒时的畅快感觉之中,他如果喝醉了就彻底陷入昏沉的状态之中。因此,比丘们,如来说:内心经常集中专注在沉迷、入迷、沉醉、着迷、迷恋、陶醉的事物事情上,就是昏沉睡眠生起、增加、扩大的食物,就是昏沉睡眠生起、增加、扩大的条件。

对还没有生起的掉悔,对已经生起并且逐渐增加、扩大的掉悔来说,什么是它们的食物呢?什么是让它们生起、增加、扩大的条件呢?

什么是掉悔呢?「掉」是心浮气躁,内心混乱、散乱的意思;「悔」是对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忧虑不安、后悔不已。

有心浮气躁、内心混乱的特征、标记存在内心中,有后悔懊恼、悔恨懊丧、忧虑不安的特征、标记存在内心中,有让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这五种感官浮躁、混乱的特征、标记存在内心之中,有后悔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这五种感官过去所做行为的特征、标记存在内心之中。一旦内心集中专注在这些让自己心浮气躁、内心混乱、后悔懊恼、悔恨懊丧、忧虑不安的事物事情上,就会让没有生起的掉悔生起,就会让已经生起的掉悔增加、扩大,比如有一个人,他非常喜欢钱财,他自己没有钱,当他没有看见钱财的时候,他可能暂时不会去想钱财,但是喜欢钱财的习气潜藏在他的内心之中。一旦他看见有人在用钱财购买各种物品的时候,他的内心就会浮现出自己用钱财购买各种物品的形象,他的内心就会集中专注在对钱财的幻想之中,但是他又没有获得金钱的途径和方法,他不想踏踏实实的做正当的工作,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挣钱,他认为这样太辛苦,而且挣钱太慢,于是他那种极其想拥有金钱,极其想要过上好日子的念想就在他内心中浮动,这些念想整天都浮现在他的脑海之中,他于是就心浮气躁、内心混乱准备铤而走险,准备去抢劫别人的钱财,当他抢劫别人钱财的时候,就被维持社会秩序和安全的国家卫士抓捕了,当他被关进监狱,失去自由的时候,他就开始后悔自己抢劫别人钱财的行为:自己之前只是没有钱,只要自己勤劳苦干还是可以好好过日子的,现在被关进监狱,不仅没有钱,没有了自由,还让自己背上了不好的名声,以后就算出狱,别人也会因为自己曾经坐过牢而远离自己,自己以后做事情就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的顺畅了,因为别人会在意自己曾经坐过牢这件事情。因此,比丘们,如来说:内心经常集中专注在心浮气躁、内心混乱、后悔懊恼、悔恨懊丧、忧虑不安的事物事情上,就是掉悔生起、增加、扩大的食物,就是掉悔生起、增加、扩大的条件。

对还没有生起的「疑」,对已经生起并且逐渐增加、扩大的「疑」来说,什么是它们的食物呢?什么是让它们生起、增加、扩大的条件呢?

什么是「疑」呢?「疑」就是怀疑、疑惑、疑虑、狐疑不信、犹豫不决。

有怀疑、疑惑、疑虑、狐疑的特征、标记存在内心中,有由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这五种感官生起怀疑、疑惑、疑虑、狐疑的特征、标记存在内心之中。一旦内心集中专注在这些让自己怀疑、疑惑、疑虑、狐疑的事物事情上,就会让没有生起的「疑」生起,就会让已经生起的「疑」增加、扩大,比如有一个人,他拥有一个价值连城的翡翠玉瓶,可是这个翡翠玉瓶突然不见了,于是这个人就开始怀疑与他曾经接触过的人,当他的翡翠玉瓶在他手里的时候,他可能暂时不会去怀疑任何人,但是由于他非常在乎这个翡翠玉瓶,并且怀疑、疑惑、疑虑、狐疑的习气潜藏在他的内心之中。一旦他失去翡翠玉瓶的时候,他看见或是想到曾经与他接触过的人,他的内心就会幻想浮现出这个人偷盗他翡翠玉瓶的影像,他的内心就会集中专注在这个人偷盗翡翠玉瓶的怀疑幻想之中,因此,比丘们,如来说:内心经常集中专注在怀疑、疑惑、疑虑、狐疑的事物事情上,就是「疑」生起、增加、扩大的食物,就是「疑」生起、增加、扩大的条件。

比丘们,要吃食物、要吃东西才能生存,身体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指标;要吃食物、要吃东西身体的新陈代谢才能正常的运行下去;如果不吃东西,不吃食物就会饥饿难耐,就无法生存下去,身体健康就会遭到损害,身体就无法长时间的存续发展,身体就无法保持正常的生理指标,身体的新陈代谢就会混乱不堪,最后导致死亡。简单的说:身体要靠吃食物、吃东西维持下去,不吃食物,不吃东西身体就无法维持下去,就无法生存下去。

同样的道理,七觉支也是依靠食物存在发展的(七觉支解释,见第六百五十九章),七觉支也是建立在食物的基础上的,离开食物七觉支也没有立足点,离开食物七觉支也没有存在的条件,比丘们,如来在这里说的食物是一种比喻,比喻的是七觉支存在发展的条件。

对还没有生起的念觉支,对已经生起并且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念觉支来说,什么是它们的食物呢?什么是让它们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条件呢?

什么是念觉支呢?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四念住就属于念觉支(四念住解释,见第二百七十八章),修习四念住就是在修习念觉支。

经常集中专注在念觉支的修行方法上,就是让念觉支生起的食物和条件,就是让念觉支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食物和条件。也即是经常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经常集中专注在四念住的修习上,就是让念觉支生起的食物和条件,就是让念觉支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食物和条件。

对还没有生起的择法觉支,对已经生起并且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择法觉支来说,什么是它们的食物呢?什么是让它们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条件呢?

什么是择法觉支呢?就是用已经开启的智慧,能够分辨出什么是善法、正法、解脱法,什么是邪法、恶法、不善法,能够判断出真法与假法,并且能够选择正确的法修行,能够选择善法、正法、解脱法修习,不选择邪法、恶法、不善法修习。

明白知道什么是善法、恶法,能够分辨出善法、恶法;

明白知道什么是正法、邪法,能够分辨出正法、邪法;

明白知道什么是解脱法、束缚法,能够分辨出解脱法、束缚法;

明白知道什么是胜妙法、低劣法,能够分辨出胜妙法、低劣法。

八正道就是善法、正法、解脱法、胜妙法(八正道解释,见第五百八十九章);

八邪道就是恶法、邪法、束缚法、低劣法(八邪道解释,见第五百八十九章)。

能够比较、对比善法、恶法,明辨善恶是非,知道明白善法、恶法会导致的不同结果。善法会得到吉祥幸福的结果,恶法会导致不幸痛苦的结果。并由此指导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只做善行,只说善言,只生善念,只做善事;不做恶行,不说恶言,不生恶念,不做恶事。

这些就是让择法觉支生起的食物和条件,这些就是让择法觉支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食物和条件。

简单的说:明辨、分辨善法与恶法,正法与邪法,解脱法与束缚法,胜妙法与低劣法,遇到任何事情都能集中专注在这些善恶是非的分辨法上,能够经常用这些明辨善恶是非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各项行为,只做善法、正法、解脱法、胜妙法,这就是让择法觉支生起的食物和条件,这就是让择法觉支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食物和条件。

对还没有生起的精进觉支,对已经生起并且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精进觉支来说,什么是它们的食物呢?什么是让它们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条件呢?

什么是精进觉支呢?就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熄灭、平息、灭尽已经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让还没有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不要再次生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让还没有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生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让已经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持续的增长、增进。简单的说精进觉支,就是持之以恒的修行善法、正法、解脱法,持之以恒的断恶修善。四正勤就属于精进觉支(四正勤解释,见第五百五十四章),修习四正勤就是在修习精进觉支。

经常集中专注在精进觉支的修行方法上,就是让精进觉支生起的食物和条件,就是让精进觉支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食物和条件。也即是经常集中专注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断恶修善的状态之中,经常集中专注在四正勤的修习上,就是让精进觉支生起的食物和条件,就是让精进觉支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食物和条件。

对还没有生起的喜觉支,对已经生起并且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喜觉支来说,什么是它们的食物呢?什么是让它们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条件呢?

什么是喜觉支?就是持之以恒修习善法、正法、解脱法的时候,内心由于修习善法、正法、解脱法而变得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清净安宁,由此生起欢喜、喜悦、欣喜。

经常集中专注在喜觉支的修行方法上,就是让喜觉支生起的食物和条件,就是让喜觉支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食物和条件。也即是经常集中专注在善法、正法、解脱法的修行上,长久的保持由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清净安宁生起欢喜、喜悦、欣喜的状态,这就是让喜觉支生起的食物和条件,这就是让喜觉支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食物和条件。

对还没有生起的轻安觉支,对已经生起并且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轻安觉支来说,什么是它们的食物呢?什么是让它们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条件呢?

什么是轻安觉支?就是由于修行止与观(止与观解释:见第六百一十四章),由于修行善法、正法、解脱法,熄灭、平息、灭尽了烦恼和痛苦,由此内心进入宁静、安宁、安稳的状态之中。

经常集中专注在轻安觉支的修行方法上,就是让轻安觉支生起的食物和条件,就是让轻安觉支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食物和条件。也即是经常集中专注在止与观的修行方法上,让身体与内心长久的保持宁静、安宁、安稳的状态,这就是让轻安觉支生起的食物和条件,这就是让轻安觉支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食物和条件。

对还没有生起的舍觉支,对已经生起并且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舍觉支来说,什么是它们的食物呢?什么是让它们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条件呢?

什么是舍觉支?就是已经不再执着和挂念,内心平等,没有分别、区别、差别,内心平静、安宁、宁静,能够放下对世间一切事物事情的执着和挂念,既不会陷入回忆过去的念想之中,也不会陷入期待未来的念想之中,更不会陷入现在当前的念想之中,内心平静、坦荡。

经常集中专注在舍觉支的修行方法上,就是让舍觉支生起的食物和条件,就是让舍觉支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食物和条件。也即是经常集中专注在放下执着和挂念的修行上,经常集中专注在对无常的观想上,就是让舍觉支生起的食物和条件,就是让舍觉支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食物和条件。

什么是无常呢?就是世间一切的事物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这就是无常。

什么是对无常的观想呢?就是观想:「世间一切的事物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我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也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我的物质身体会生病、衰老、死亡;我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会消退、消失。我拥有的物质事物也会破损、衰败、灭亡、消失,我也无法永远的拥有物质事物,我也会失去物质事物。

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会丧失功能,会衰败、坏灭。」以此熄灭、灭尽由执着「我」而生起的烦恼和痛苦,以此让内心平静、安宁、坦荡,这就是让舍觉支生起的食物和条件,这就是让舍觉支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食物和条件。

对还没有生起的定觉支,对已经生起并且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定觉支来说,什么是它们的食物呢?什么是让它们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条件呢?

什么是定觉支?就是内心不再混乱、散乱、胡思乱想,内心不会再生起烦恼和妄想,内心已经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定觉支也被称为禅定,什么是禅定呢?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对象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清净的念想上,让内心平静、安宁、清净,让内心不混乱、不散乱、不胡思乱想,让内心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这就叫做禅定。也就是说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对象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清净的念想上就叫做「禅」,让内心不散乱、不混乱、不胡思乱想,让内心平静、安宁、清净,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就叫做「定」。

经常集中专注在定觉支的修行方法上,就是让定觉支生起的食物和条件,就是让定觉支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食物和条件。也即是经常集中专注在禅定的修行方法上,经常集中专注在四禅、无相定、四念住的修习上(四禅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五章;无相定解释,见第二百七十八章;四念住解释,见第二百七十八章),就是让定觉支生起的食物和条件,就是让定觉支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食物和条件。

比丘们,犹如身体要靠吃食物、吃东西维持下去,不吃食物,不吃东西身体就无法维持下去,就无法生存下去一样。

七觉支也是依靠食物存在发展的,七觉支也是建立在食物的基础上的,离开食物七觉支也没有立足点,离开食物七觉支也没有存在的条件,比丘们,如来在这里说的食物是一种比喻,比喻的是七觉支存在发展的条件。

七觉支存在发展的条件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集中专注在择法觉支、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舍觉支、定觉支,这七种觉支的修行方法上,就是让七觉支生起的食物和条件,就是让七觉支逐渐圆满完成修习的食物和条件。

比丘们,你们要经常修习七觉支,你们要精进的去修习七觉支,这样你们就能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最终圆满的完成择法觉支、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舍觉支、定觉支,这七种觉支的修行,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清净境界。”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