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章 如何灭尽烦恼和痛苦?


第六百八十一章 如何灭尽烦恼和痛苦?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你们要修习灭尽贪欲、渴爱的法,你们要沿着灭尽贪欲、渴爱的轨迹、道路、路径前行、行进。

什么是灭尽贪欲、渴爱的法呢?什么是灭尽贪欲、渴爱的轨迹、道路、路径呢?七觉支就是灭尽贪欲、渴爱的法(七觉支解释,见第六百六十一章),七觉支就是灭尽贪欲、渴爱的轨迹、道路、路径。”

佛陀这样说法的时候,优陀夷尊者对佛陀说:“世尊,修习七觉支,经常修习七觉支,是如何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的呢?七觉支是如何指引、引导修行人灭尽贪欲、渴爱的呢?”

佛陀说:“优陀夷!修行人依靠止与观的修行熄灭、平息贪欲、渴爱(止与观解释:见第六百一十四章),内心不再被世间的事物事情影响、污染、扰动,熄灭、平息妄想、杂念,熄灭、平息由执着「我」而生起的念想、见解、思想,放下所有的执着和挂念,圆满完成念觉支的修行:修习念觉支让无瞋恚的念想变的广大无边、无边无际、无量无边。

什么是瞋恚呢?瞋恚就是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对自己或别人心怀恶意、敌意、歹心,想要伤害自己或别人。

无瞋恚就是没有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没有对自己或别人的恶意、敌意、歹心,没有想要伤害自己或别人。

当修行人依靠止与观的修行熄灭、平息贪欲、渴爱,圆满完成念觉支的修行,让无瞋恚的念想变的广大无边、无边无际、无量无边的时候,贪欲、渴爱就被彻底的灭尽了;以贪欲、渴爱的灭尽作为前提条件,「业」就被灭尽了,什么是「业」呢?眼睛看见物质事物后产生出来的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

耳朵听到声音后产生出来的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

鼻子闻到气味后产生出来的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

舌头尝到味道后产生出来的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

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后产生出来的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

内心想到见解、思想、念想后产生出来的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

善行、善言、善念称为善业;恶行、恶言、恶念称为恶业;不善不恶的行为、言语、念想称为无记业。善业招感来幸福快乐的福报,恶业招感来不幸悲惨的苦报,无记业既不招感福报也不招感苦报。

简单的说「业」就是:身体所做行为,口中所说言语,内心生起念想的行动、举止、动作。

这就是「业」的法义。

以「业」的灭尽作为前提条件,烦恼和痛苦就被灭尽了。

优陀夷!同样的道理,修行人依靠止与观的修行熄灭、平息贪欲、渴爱(止与观解释:见第六百一十四章),内心不再被世间的事物事情影响、污染、扰动,熄灭、平息妄想、杂念,熄灭、平息由执着「我」而生起的念想、见解、思想,放下所有的执着和挂念,圆满完成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六种觉支的修行:修习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六种觉支,让无瞋恚的念想变的广大无边、无边无际、无量无边。

什么是瞋恚呢?瞋恚就是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对自己或别人心怀恶意、敌意、歹心,想要伤害自己或别人。

无瞋恚就是没有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没有对自己或别人的恶意、敌意、歹心,没有想要伤害自己或别人。

当修行人依靠止与观的修行熄灭、平息贪欲、渴爱,圆满完成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六种觉支的修行,让无瞋恚的念想变的广大无边、无边无际、无量无边的时候,贪欲、渴爱就被彻底的灭尽了;以贪欲、渴爱的灭尽作为前提条件,「业」就被灭尽了;以「业」的灭尽作为前提条件,烦恼和痛苦就被灭尽了。

优陀夷!就像这样,以贪欲、渴爱的灭尽作为前提条件,就能灭尽「业」;以「业」的灭尽作为前提条件,就能灭尽烦恼和痛苦。”

佛陀说法后,优陀夷尊者再次虔诚恭敬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并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