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七章 慈爱、悲悯、利他、平等的不同


第七百零七章 慈爱、悲悯、利他喜悦、平等的不同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拘利国一个名叫哈利达瓦沙那的城镇里。有一天,众多的比丘,中午前穿好法衣,拿着饭钵,准备到哈利达瓦沙那城镇里去化缘饭食。这些比丘想:「现在化缘饭食还比较早,我们还是先到外教徒聚集的地方去与他们交流修行心得吧。」

于是,这些比丘就来到外教徒聚集的园林之中,这些比丘与外教徒互相问候后,就在一旁坐下。其中一位外教徒就对这些比丘说:“道友们,我听说你们的导师乔达摩曾经教导过你们这样的法:「比丘们,你们熄灭、平息、灭尽污染内心,让智慧消退、减弱的五盖烦恼后(五盖解释,见第六百五十五章),内心充满着给世间人或众生带来安宁快乐的慈爱、仁爱,以慈爱、仁爱的行为、言语、念想布满一个地方,让这个地方的世间人或众生感受到安宁快乐,用慈爱、仁爱装满这个地方世间人或众生的内心,让这个地方的世间人或众生心怀慈爱、仁爱,像这样,用同样的方法,让慈爱、仁爱装满、布满第二个地方,第三个地方,第四个地方,让慈爱、仁爱装满、布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向所在的地方,让慈爱、仁爱装满、布满世间一切的地方,以这种对待世间一切众生如同对待自己的心布满、充满世间,以这种广大、无边、无量的慈爱、仁爱的心布满、充满世间,以这种广大、无边、无量的,对众生没有怨恨,没有恶意的心布满、充满世间,并以这样的心安住在世间。

内心充满着帮助、救济陷入困难的世间人或众生,充满着拔出世间人或众生烦恼和痛苦的悲悯、怜悯,以悲悯、怜悯的行为、言语、念想布满一个地方,让这个地方的世间人或众生感受到平安幸福,用悲悯、怜悯装满这个地方世间人或众生的内心,让这个地方的世间人或众生心怀悲悯、怜悯,像这样,用同样的方法,让悲悯、怜悯装满、布满第二个地方,第三个地方,第四个地方,让悲悯、怜悯装满、布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向所在的地方,让悲悯、怜悯装满、布满世间一切的地方,以这种对待世间一切众生如同对待自己的心布满、充满世间,以这种广大、无边、无量的悲悯、怜悯的心布满、充满世间,以这种广大、无边、无量的,对众生没有怨恨,没有恶意的心布满、充满世间,并以这样的心安住在世间。

内心充满着帮助、救济、拔出世间人或众生困难、烦恼、痛苦的心,当获悉、得知世间人或众生离苦得乐时,生起的喜悦、欢喜念想。内心想到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时,生起的喜悦、欢喜念想。以让众生离苦得乐的行为、言语、念想布满一个地方,让这个地方的世间人或众生感受到欢喜吉祥,用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欢喜心装满这个地方世间人或众生的内心,让这个地方的世间人或众生心怀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欢喜心,像这样,用同样的方法,用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欢喜心装满、布满第二个地方,第三个地方,第四个地方,用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欢喜心装满、布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向所在的地方,用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欢喜心装满、布满世间一切的地方,以这种对待世间一切众生如同对待自己的心布满、充满世间,以这种广大、无边、无量的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欢喜心布满、充满世间,以这种广大、无边、无量的,对众生没有怨恨,没有恶意的心布满、充满世间,并以这样的心安住在世间。

内心充满着给世间人或众生带来平静、宁静、安宁的清净,以清净的行为、言语、念想布满一个地方,让这个地方的世间人或众生感受到平静宁静,用清净装满这个地方世间人或众生的内心,让这个地方的世间人或众生内心清净,像这样,用同样的方法,让清净装满、布满第二个地方,第三个地方,第四个地方,让清净装满、布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向所在的地方,让清净装满、布满世间一切的地方,以这种对待世间一切众生如同对待自己的心布满、充满世间,以这种广大、无边、无量的清净心布满、充满世间,以这种广大、无边、无量的,对众生没有怨恨,没有恶意的心布满、充满世间,并以这样的心安住在世间。」

道友们,我也是这样教导我的弟子们的,虽然表述的言语有些细微的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样的,那么你们导师乔达摩的教导与我对弟子们的教导有什么不同呢?有什么差别呢?你们能够回答我的问题吗?”

这些比丘听完外教徒的问题后,心里想:「我们不知道这个问题该如何的回答,也不知道世尊的教导与他的教导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我们还是先到世尊那里去请教一下吧,世尊肯定知道该如何的解答这个问题。」

这些比丘想完后,一句话都没有说,就站起来离开了。

外教徒们看着远去的比丘们,疑惑的说到:“他们到我们这里来干什么呢?怎么一句话都不说就离开了呢?难道我们的问题很难吗?或者是他们有什么急事要去处理呢?不管他们,我们还是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吧。”

这些比丘化缘饭食,用餐完毕后,就来到佛陀的住所,他们顶礼佛陀后,就在一旁坐下,其中一位长老比丘就对佛陀复述了外教徒的问题,并恭请佛陀为比丘们说法,以此解除疑惑。

佛陀说:“比丘们,当这些外教修行者,问你们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们可以反问他们:「道友们,如何通过修习慈心观而让内心获得彻底的解脱?修习慈心观的目的地是什么?修习慈心观能够证悟的清净果位是什么呢?修习慈心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什么是慈心观呢?就是给世间人或众生带来安宁快乐,慈爱、仁爱的念想、思想、见解。

如何通过修习悲心观而让内心获得彻底的解脱?修习悲心观的目的地是什么?修习悲心观能够证悟的清净果位是什么呢?修习悲心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什么是悲心观呢?就是帮助、救济陷入困难的世间人或众生,拔出世间人或众生烦恼和痛苦,悲悯、怜悯的念想、思想、见解。

如何通过修习利他喜悦观而让内心获得彻底的解脱?修习利他喜悦观的目的地是什么?修习利他喜悦观能够证悟的清净果位是什么呢?修习利他喜悦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什么是利他喜悦观?就是在帮助、救济、拔出世间人或众生困难、烦恼、痛苦的时候,在世间人或众生离苦得乐的时候,内心生起的喜悦、欢喜念想、思想、见解。获悉、得知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生起的喜悦、欢喜念想、思想、见解。

如何通过修习平等观而让内心获得彻底的解脱?修习平等观的目的地是什么?修习平等观能够证悟的清净果位是什么呢?修习平等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什么是平等观?就是给世间人或众生带来平静、宁静、安宁、清净的念想、思想、见解,让世间人或众生内心平静、宁静、清净的境界相同、一样的念想、思想、见解。」

比丘们,当你们问外教徒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必定回答不出来,如果一个修行法门不知道它最终的修行目标,修行目的是什么,就会迷失修行的方向。就不知道自己修行这个法门到底是为了干什么?到底是为了达到哪一种境界、状态。

比丘们,如何通过修习慈心观而让内心获得彻底的解脱?修习慈心观的目的地是什么?修习慈心观能够证悟的清净果位是什么呢?修习慈心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依靠远离、熄灭、平息、停止、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而修习慈心观,圆满完成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的修行(七觉支解释,见第六百六十一章)。

修习慈心观的时候,会出现由低到高的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种心境:修习慈心观遇见不喜欢的人或事的时候会生起厌恶、讨厌、憎恨的心境;遇见喜欢的人或事的时候会生起喜悦、欣喜、快乐的心境。

第二种心境:修习慈心观遇见令人厌恶的人或事的时候不会生起厌恶、讨厌、憎恨的心境,反而会生起喜悦、欣喜、快乐的心境;遇见令人喜欢的人或事的时候会生起喜悦、欣喜、快乐的心境。

第三种心境:修习慈心观不管遇见令人厌恶的人或事,还是遇见令人喜欢的人或事,内心不会生起厌恶、讨厌、憎恨、喜悦、欣喜、快乐等等的心境,内心不管遇见什么人,什么事情都能保持平静、宁静,都能保持正念、正知(正念解释,见第四百八十三章;正知解释,见第四百八十三章)。

当修习慈心观进入第三种境界的时候,如来就说:这是修习慈心观证悟到的最清净境界。也就是:当修习慈心观的时候,不管遇见什么人或事,都能让内心保持平静、宁静、正念、正知,这样就进入四禅的境界之中(四禅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五章),这也是修习慈心观能够达到的最高清净境界。

比丘们,如何通过修习悲心观而让内心获得彻底的解脱?修习悲心观的目的地是什么?修习悲心观能够证悟的清净果位是什么呢?修习悲心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依靠远离、熄灭、平息、停止、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而修习悲心观,圆满完成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的修行(七觉支解释,见第六百六十一章)。

修习悲心观的时候,也会出现由低到高的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种心境:修习悲心观遇见不喜欢的人或事的时候会生起厌恶、讨厌、憎恨的心境;遇见喜欢的人或事的时候会生起喜悦、欣喜、快乐的心境。

第二种心境:修习悲心观遇见令人厌恶的人或事的时候不会生起厌恶、讨厌、憎恨的心境,反而会生起喜悦、欣喜、快乐的心境;遇见令人喜欢的人或事的时候会生起喜悦、欣喜、快乐的心境。

第三种心境:修习悲心观不管遇见令人厌恶的人或事,还是遇见令人喜欢的人或事,内心不会生起厌恶、讨厌、憎恨、喜悦、欣喜、快乐等等的心境,内心不管遇见什么人,什么事情都能保持平静、宁静,都能保持正念、正知(正念解释,见第四百八十三章;正知解释,见第四百八十三章)。

比丘们,修习悲心观与修习慈心观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比丘们,修习慈心观的修行者,容易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世界,容易执着和挂念自己慈爱、仁爱的人或事,容易执着和挂念自己慈爱、仁爱的对象。

而修习悲心观的修行者,由于看见受尽烦恼和痛苦折磨的世间人或众生,明白了物质事物的祸患,因此就会放下对物质事物的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的祸患是什么呢?就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会衰败、灭没、消失,如果内心执着物质事物,当失去物质事物,或是物质事物衰败、灭没、消失的时候,就会产生烦恼和痛苦。

当修习悲心观的修行者,内心保持平静、宁静、正念、正知,放下对一切物质事物的执着和挂念,明白虚空是无边无界的时候,他们就能进入空无边处的清净境界之中(空无边处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五章)。

如来就说:这是修习悲心观证悟到的最清净境界。也就是:当修习悲心观的时候,不管遇见什么人或事,都能让内心保持平静、宁静、正念、正知,并且放下对一切物质事物的执着和挂念,明白虚空是无边无界的,这样就进入空无边处的境界之中(空无边处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五章),这也是修习悲心观能够达到的最高清净境界。

比丘们,如何通过修习利他喜悦观而让内心获得彻底的解脱?修习利他喜悦观的目的地是什么?修习利他喜悦观能够证悟的清净果位是什么呢?修习利他喜悦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依靠远离、熄灭、平息、停止、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而修习利他喜悦观,圆满完成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的修行(七觉支解释,见第六百六十一章)。

修习利他喜悦观的时候,也会出现由低到高的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种心境:修习利他喜悦观遇见不喜欢的人或事的时候会生起厌恶、讨厌、憎恨的心境;遇见喜欢的人或事的时候会生起喜悦、欣喜、快乐的心境。

第二种心境:修习利他喜悦观遇见令人厌恶的人或事的时候不会生起厌恶、讨厌、憎恨的心境,反而会生起喜悦、欣喜、快乐的心境;遇见令人喜欢的人或事的时候会生起喜悦、欣喜、快乐的心境。

第三种心境:修习利他喜悦观不管遇见令人厌恶的人或事,还是遇见令人喜欢的人或事,内心不会生起厌恶、讨厌、憎恨、喜悦、欣喜、快乐等等的心境,内心不管遇见什么人,什么事情都能保持平静、宁静,都能保持正念、正知(正念解释,见第四百八十三章;正知解释,见第四百八十三章)。

比丘们,修习利他喜悦观与修习悲心观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比丘们,修习利他喜悦观的修行者,能够通过理解和体会众生由于生起或平息烦恼和痛苦,认识、分辨、判断喜悦的出现或消失,认识、分辨、判断喜悦是否生起或灭没,在空无边处境界的基础上,证悟明白自己的认识、分别、判断也如同虚空一样是无边无界、永无止境的,这样就进入了识无边处的境界(识无边处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五章)。

修习悲心观的修行者证悟的是空无边处境界(空无边处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五章),而修习利他喜悦观的修行者证悟的是识无边处的境界(识无边处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五章),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区别。

当修习利他喜悦观的修行者,内心保持平静、宁静、正念、正知,超越空无边处境界,明白自己的认识、分别、判断也如同虚空一样是无边无界、永无止境的,这样就进入了识无边处的境界之中。

如来就说:这是修习利他喜悦观证悟到的最清净境界。也就是:当修习利他喜悦观的时候,不管遇见什么人或事,都能让内心保持平静、宁静、正念、正知,超越空无边处境界,明白自己的认识、分别、判断也如同虚空一样是无边无界、永无止境的,这样就进入识无边处的境界之中(识无边处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五章),这也是修习利他喜悦观能够达到的最高清净境界。

比丘们,如何通过修习平等观而让内心获得彻底的解脱?修习平等观的目的地是什么?修习平等观能够证悟的清净果位是什么呢?修习平等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依靠远离、熄灭、平息、停止、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而修习平等观,圆满完成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的修行(七觉支解释,见第六百六十一章)。

修习平等观的时候,也会出现由低到高的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种心境:修习平等观遇见不喜欢的人或事的时候会生起厌恶、讨厌、憎恨的心境;遇见喜欢的人或事的时候会生起喜悦、欣喜、快乐的心境。

第二种心境:修习平等观遇见令人厌恶的人或事的时候不会生起厌恶、讨厌、憎恨的心境,反而会生起喜悦、欣喜、快乐的心境;遇见令人喜欢的人或事的时候会生起喜悦、欣喜、快乐的心境。

第三种心境:修习平等观不管遇见令人厌恶的人或事,还是遇见令人喜欢的人或事,内心不会生起厌恶、讨厌、憎恨、喜悦、欣喜、快乐等等的心境,内心不管遇见什么人,什么事情都能保持平静、宁静,都能保持正念、正知(正念解释,见第四百八十三章;正知解释,见第四百八十三章)。

比丘们,修习平等观与修习利他喜悦观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比丘们,修习平等观的修行者,由于内心平静、安宁、寂静,能够熟练的熄灭、平息快乐与痛苦,既然没有了快乐与痛苦的感觉,就容易理解和明白无边无界的虚空,自己无边无界、永无止境的认识、分别、判断全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全部都是不存在的。其实什么也没有,其实什么也不是真实存在的,由此就证悟进入了无所有处的境界(无所有处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五章)。

修习利他喜悦观的修行者证悟的是识无边处境界(识无边处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五章),而修习平等观的修行者证悟的是无所有处的境界(无所有处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五章),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区别。

当修习平等观的修行者,内心保持平静、宁静、正念、正知,明白无边无界的虚空,自己无边无界、永无止境的念想、认识、分别、判断全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全部都是不存在的。其实什么也没有,其实什么也不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就进入了无所有处的境界。

如来就说:这是修习平等观证悟到的最清净境界。也就是:当修习平等观的时候,不管遇见什么人或事,都能让内心保持平静、宁静、正念、正知,明白无边无界的虚空,自己无边无界、永无止境的念想、认识、分别、判断全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全部都是不存在的。其实什么也没有,其实什么也不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就进入无所有处的境界之中(无所有处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五章),这也是修习平等观能够达到的最高清净境界。”

佛陀说法后,这些听法的比丘们再次虔诚恭敬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之后,这些比丘再次来到外教徒聚集的地方,为外教徒们解答了他们所问的问题,这些外教徒听完比丘们转述的佛陀解答、开示后,都感动的来到佛陀的住所,请求皈依佛陀,佛陀也接受了他们的皈依,这些外教徒就成为了佛陀的出家修行弟子。